在求学阶段的很长时间里,我几乎不看小说了。那时候,吸引我的是各种社科理论或者文学理论,它们能给人带来强烈的智力愉悦。所以,学生时代,书架上的书分成两种:买来的理论书与借来的小说——小说好像因为太轻了,不值得花钱。虽然博士论文也是以维多利亚小说为研究对象,但似乎这些古老的故事只是研究的载体,我并不太能从其中获得审美上的趣味。

工作以后,教外国文学,不得不重新捡起文学文本,为了讲课顺利,又不得与这些文本进行逐字逐句的“贴身肉搏”。事情的变化就是从这时开始的,一旦真正浸入文本的天地,傲慢与偏见忽然被另一些东西替代了。

因为,这时候我的身份发生了分裂:我即是小说的阅读者与享受者,当然也是小说的研究者,同时,还是小说的传递者与解读者。分裂的身份迫使我用更多的耐心与可能去面对文本,阅读的方式也从“找问题、做研究”变成了用经验与感受去直接触碰文本。于我而言,与挖空心思对文本做出符合学术期待的阐释相比,那种用本能和直觉直面文本获得的愉悦感显然更持久。同时,我终于发现,在对人的内在世界的描写方面,小说无与伦比。伍尔夫曾在《达洛维夫人》中说捕捉到一种感情,虽然“微不足道”,但“即使是最精密的数学仪器也无能为力,尽管它们能力路中国的地震,却无法测定这类事情的震动”,在那些阅读到令人忘我的时刻,正是文学有别于其他人文社科的魅力绽出的时刻,它们往往勘测到了心灵深处最隐秘的震动,这是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做到的。

因而,这本文集原来取名为“凝神”,也正包含着上述的意思——一方面,它意味着始终对阅读的文字保持敬意,屏气凝神,以严肃而非消遣的态度阅读;另一方面,它也指那些阅读过程中的“凝神时刻”,经典的作品像黑洞一样将我们卷入其中,浑然忘我,唯听见呼吸声。

本书辑录的这些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大多是在捕捉某一瞬间的特殊感受:读完一本书、讲完一篇文学作品、上完一堂课,但是,从根本上,它们又是对近十年阅读经验的一个反思与总结,有一些核心问题是我始终在追问的:我们目前中文系的外国文学教授是令人满意的吗?怎样才是对一部文学作品有所领会?如果我们不借助学院派那套充满黑话与术语的技巧,我们面对文本,又能说出什么?如何把一部作品令人感觉到“好”的地方讲清楚,而不仅仅停留在“真好看”的感慨上?如何通过训练获得更细腻的感受力,把read book变成read into book?

所以,本书的一大主题是我在教学与阅读中逐渐体会到的一种最基础的阅读方式:文本细读。说起来,它并无新奇之处,也是文学院的基本功。但实际上,回顾以往的阅读,我们有太多时候是读得粗枝大叶、走马观花,对待文本,缺乏应有的敬意与耐心。

文本细读满足的,不是学院派对文学批评的要求,它走的甚至是一条背道而驰的路,它不试图为文本的意义提供什么高大上的深度诠释,只在最基础的层面做出技术性的展现——为什么用这个字好?同样用这个词或者这种写法,与另外一部作品相比,这部作品有什么特别的?在这个细节里,作者到底是什么用意?而又是怎样的节奏与布局,产生了当下的效果?我想,对于普通读者来说,那些嫁接在文本之上的深邃意义是不必要的,它们甚至有使人陷入夸夸其谈、凌空蹈虚的危险。就像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讽刺的那样,只要拼凑一点夹生的哲学概念、复杂难解的学术术语、凹造型的句式,令人不明觉厉的文章总是能炮制出来的。

我希望老老实实讲话,我的目的也是为普通读者提供一种“视力”,这种视力类似于工匠的视力,工匠因为每天琢磨、雕刻、开凿与把玩,所以对他手里的物件异常熟悉,他不需要跑到高深的艺术理论中,就能够以一种物质性的、具象的方式,帮助普通读者理解作品的“好处”何在。所以,我在课堂与私下写作中,一直尝试着更加具体的、与经验相关的文本解读。它多少有些“文学现象学”的味道,将一些高处的、抽象的言辞拉回到地面、拉回到字句本身。

这并不是否定理论或者抽象的思辨,只不过,我希望所有的深度诠释都有一个“生长”的过程:它们应该首先是从最技术性、最基础性的理解中生长出来的。其背后,则是一种谦逊的态度以及对文本的感恩之情。

第二部分的“实践篇”同样围绕着文本细读展开,主要是我近年来的一些文化随笔集合,其中既有对我研究对象的常识性介绍,比如乔治·艾略特这样相对来说在国内译介较少的作家,也有我在阅读与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以文本内部很细微的问题的思考,有一些经典作品每年都会反复读,每次读也都能读出新东西,经典本身的厚度为写作提供了资源,比如歌德的《浮士德》和石黑一雄的《远山淡影》。每一年的课堂教学都是一个1+1大于2的过程,除了我自己不断对文本阐释与理解的加深,我们的同学也从自己的角度贡献了不少灵花秒谛与我不曾接触过的资料。所以某种程度上,反复文本细读的成果,是我与同学们的达成共同成果。

书中的引文我也再做一点说明,为了使这本书尽量远离学院派的臭毛病,所有的引文都没有做出处的说明,在正文中,我不想用连篇累牍的注脚来打断读者的阅读,所以,所有提及的书目,我都会在文末以参考资料的形式附上。

希望本书的读者能度过一段愉快的阅读时光。

(载张秋子《万千微尘纷坠心田:文学阅读的生命化》序)